资讯中心 >资讯详情

建筑业绿色低碳:热闹之下,商业模式为何难 “破局”?

打开近年的建筑业展会,绿色建造”“低碳建材”“装配式建筑” 的标语几乎随处可见;政策文件里,双碳” 目标下的行业转型要求也愈发明确。一时间,仿佛整个行业都在朝着 绿色” 狂奔,人人都在谈论这万亿级市场的潜力。但私下与建筑企业负责人聊天时,却常听到这样的感慨:绿色是好,可没见谁真靠它赚着钱啊。

热闹的表象与冷静的现实之间,横亘着一个核心问题:建筑业绿色低碳的商业模式,到底还没迈过哪道坎?何时才能真正走通

一、先厘清: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算走通

讨论走不通” 之前,得先明确 走通” 的标准。不是用了几块绿色瓷砖、搭了个 BIM 模型,就算实现了绿色低碳商业模式 —— 真正 走通,需要满足三个硬核条件:

第一,利润要从绿色” 里来。核心收入或利润必须直接源于低碳属性,比如把多余的碳配额卖了赚钱、客户为低碳建材心甘情愿付溢价,或是靠认证的减排服务收费。现在很多企业的 绿色操作,比如用 BIM 优化施工减少了点材料浪费,本质是 降本” 而非 创利;拿政府补贴搞的示范项目,更是 靠政策吃饭,不算真本事。

第二,能独立活下去。没了政府补贴、不绑定传统高利润业务(比如靠接大型房建项目贴补” 绿色业务),绿色业务自己能自负盈亏,还能规模化扩张。就像有些企业做装配式建筑,看似热闹,实则是靠母公司的传统项目订单撑着,一旦传统业务收缩,绿色板块立刻 断粮,这显然不是可持续的模式。

第三,碳的价值要算得清、认得出。减排多少、排放了多少,得有精准的测量、权威的核证,还能转化成可交易的资产—— 就像股票对应公司所有权、黄金对应实物价值,碳的 ” 和 ” 必须清晰可信。可现在很多建筑项目的碳排放核算,要么是 拍脑袋估算,要么是数据分散在建材厂、施工队、运营方手里,权责模糊,连 排了多少” 都算不明白,更别说交易变现了。

对照这三条标准,当前建筑业的绿色实践,大多还停留在合规” 或 降本” 层面,离真正 走通” 还有不小的距离。

二、卡壳的关键:三道绕不开的拦路虎

为什么绿色低碳商业模式这么难落地?不是企业不想干,而是卡在了技术、国际环境、行业属性这三道绕不开的坎上。

1. 碳测量:建筑业的 糊涂账” 最难算

绿色低碳的核心是,可建筑业的碳,偏偏是本 糊涂账。它贯穿建材生产、施工建造、建筑运营全生命周期,每一环都藏着难题:

数据分散,权责难定:水泥厂生产水泥时的碳排放,该算给建材厂还是建筑企业?施工队用柴油发电机发电的排放,是归总包、分包还是设备租赁方?一栋楼盖好后,业主运营时的空调用电排放,又该谁来负责?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答案,数据碎片化严重,根本没法精准统计。

核证成本高,中小企业扛不住:要让碳排放可信,就得找第三方机构核证。可一次全生命周期的碳核证,费用少则几万、多则几十万,对于利润率本就不高的中小建筑企业来说,相当于 为了算碳,先亏一笔,根本无力承担。

前车之鉴让人警惕:之前某知名汽车品牌的排放门、欧盟卫星监测到的甲烷排放谎报事件,已经让碳数据的可信度打了折扣。连汽车、能源这类排放相对集中的行业都能 数据造假,碳排放更分散的建筑业,要建立可信的核算体系,难度可想而知。

没有精准、可信的碳测量,碳排放权交易” 就成了空中楼阁 —— 连 排了多少、减了多少” 都算不清,怎么交易?怎么变现?

2. 国际环境:全球碳市场 散了架

碳交易模式的成熟,本就依赖稳定的国际共识。可如今的全球气候治理,早已偏离了合作减排” 的初衷,变成了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。

以欧美为例,俄乌冲突引发能源危机后,德国、法国等欧盟国家纷纷重启煤电、推迟退核计划—— 嘴上喊着 应对气候变暖,行动上却把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放在了第一位。美国推出的《通胀削减法案》,看似是补贴绿色产业,实则是通过高额本土补贴,把其他国家的绿色企业挡在门外,本质是 以环保为名的保护主义

这种情况下,全球碳市场的融合变得遥遥无期:各国碳核算标准不统一,中国的减排量到了欧洲可能不被认可;主要经济体各自为战,国际碳市场的流动性和定价能力大幅下降。对于想要通过国际碳交易变现的建筑企业来说,这条路基本被堵死了。

3. 行业属性:建筑业是 被动转型者

比起电力、钢铁等直接排放大户,建筑业的低碳转型,从一开始就带着被动” 的基因。

我国的碳排放结构里,能源生产(比如火电)和基础工业(比如钢铁、水泥)占了总排放量的 70%-90%,而建筑业的碳排放,要么是 间接的(建材出厂时,碳排放就已经由水泥厂、钢铁厂产生了),要么是 运营的(建筑用电、用热,取决于电网和热力公司的能源是否清洁)。

换句话说:建筑企业自己再努力,也没法单独实现深度脱碳”—— 只有当国家电网的风电、光伏占比足够高,建筑运行的碳排放才会降下来;只有当水泥厂用上了低碳技术,建材的碳排放才会减少。这种 看上游脸色” 的被动性,让建筑业很难靠自身减排在碳市场获得独立收益,转型动力自然不足。

三、务实破局:现阶段建筑企业该怎么干?

承认没走通” 不是否定绿色低碳的价值,而是要放弃 靠碳赚钱” 的短期幻想,找到现阶段更务实的路径。对于建筑企业来说,与其纠结 何时走通,不如先做好这三件事:

1. 把 绿色” 变成 降本工具,优先抓能赚钱的事

与其盯着虚无缥缈的碳配额,不如先投那些能带来实际经济回报的绿色技术。比如:

工业化建造:在住宅、保障房等标准化程度高的项目里推装配式建筑,通过工厂预制、现场拼装,减少 30% 的现场人工、缩短 20% 的工期,还能降低材料损耗 —— 某头部建筑企业的实践显示,装配式住宅的综合成本比传统现浇低 5%-8%,这才是看得见的收益。

数字化管理:用 BIM 技术优化施工方案,比如提前模拟管线排布,避免后期返工;用智慧工地系统监控水电消耗,某项目通过智能水表、电表,把施工阶段的水电消耗降了 15%,一年省了近 20 万元。这些 绿色操作” 不直接赚碳的钱,却能实实在在降低主业成本,比补贴更靠谱。

节能技术应用:在商业建筑、酒店项目里投高效暖通空调、智能照明系统,虽然前期投入多一点,但运营阶段的电费能降 20%-30%。业主愿意为这样的 节能建筑” 支付更高租金,建筑企业也能靠优质服务拿到更多后续运营订单,形成良性循环。

2. 把 绿色” 当成 长期储备,不做 短期投机

绿色低碳是长期趋势,现在的技术储备,就是未来的竞争力。对于有条件的企业,可以关注两类技术:

有明确场景的技术:比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,现在再生骨料的成本比天然骨料高 5% 左右,但随着政策对 垃圾填埋” 的限制越来越严,再生骨料的需求一定会涨。某企业提前建了建筑垃圾处理厂,现在虽然不赚大钱,但已经拿到了当地政府的 定点处理资质,未来政策收紧时,就能抢占市场。

与主业结合的技术:比如建筑储能,未来的绿色建筑一定会需要光储直柔(光伏、储能、直流供电、柔性用电)系统,现在在示范项目里试点,积累技术经验,等市场需求爆发时,就能快速推出成熟方案。

3. 重新理解 绿色价值:不止是利润,更是竞争力

绿色低碳的价值,不只有直接赚钱” 这一种形式。现在很多企业已经靠 绿色” 获得了隐性优势:

拿项目更易:政府的重点项目、国企的大型工程,越来越看重绿色建筑认证”“ESG 表现,某企业因为 ESG 评级高,在某次产业园招标中,击败了报价更低的竞争对手。

融资更便宜:银行对绿色项目的贷款利率往往低 0.5%-1%,某建筑企业靠 绿色建筑项目” 拿到了 亿元低息贷款,每年少付 150 万元利息。

品牌更值钱:在房地产下行的背景下,绿色住宅” 成了差异化卖点,某房企联合建筑企业做的 零碳社区,售价比周边项目高 10%,还卖得更快 —— 建筑企业也能靠 绿色能力” 绑定优质客户,稳定订单。

结语:别等走通” 再行动,先做 准备者

建筑业绿色低碳商业模式的走通,需要上游能源、工业的协同,需要碳测量技术的突破,更需要全球碳市场的共识 —— 这不是三五年能实现的事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建筑企业要 等靠要

真正的赢家,不会纠结于何时走通,而是会在现阶段默默深耕技术、优化效率,把 绿色” 变成降本的工具、竞争的筹码、长期的能力。当有一天,绿色” 不再是政策要求,而是 更便宜、更高效、更优质” 的代名词时,商业模式自然会 水到渠成

毕竟,行业的未来从来不是” 来的,而是 ” 出来的。

热门文章